台灣宗教信仰探源


日期:

紛擾紅塵、熙攘行路,何處尋一方可以棲息心靈的定靜安慮?
  匆促行腳,汲汲名利,何時勘破浮生都是黃粱一夢的愛嗔怨喜?
  思緒千般,情節萬縷,核能依身無掛慮斬卻煩惱的收放取捨?
  寸心是這般微小,薄弱,世事又如許無定無常,該有何託依,又有何憧憬,在一連串無解的習題之後,人們開始尋找一種精神力量,一種能夠「有所宗以教民,有所本以化民」的信仰,而使得心有所歸,性有所屬,情有所寄,社會一片祥和安寧,蒼生有涵蘊、有化育,這種宗教的力量直可化民成俗,超越文化也遠勝物質,成就福田一片,任美善本真游走其間。是靜謐無陳念的修持禪坐也罷!是熱鬧萬巷空的遊行遶境也罷!是梵唱嬝於因的讚頌祈福也罷!是自家常禮拜的敬謹由心也罷!表現的方式各有不同,面上的表情卻是一致的虔誠純淨,是遵天,是遵法祖,是敬神,是懷先賢英雄,或是悲憫孤魂野鬼,中國人的信仰都有濃濃人情味在其間,因著融合了忠孝節義的民族性而份外雋永,也因箸天地君親師的崇高地位而份外超然,有的味了一己而求,有的味了群體而獻,有的味了家國而祈,有的為了世界而饗,即使派別教義不同,卻共一牧一棧,心靈的收攝與皈淨常是一種脈流不盡的泉源。
  中國民間信仰的特色大概有幾點,最基本的它是一個融合性,所謂融合性它是四個不同的宗教融合在一起,我們大概也不是道教徒,也不是佛教徒,我們是個融合性的宗教徒。第二點民間宗教最大特色是一種普偏化,或者生活化,我們初二、十六也要拜拜,各種不同行業也都在一起。所以我們稱她為生活化。第三個是自由化,民間信仰是相當自由,它比較不太遵守一些規範,第四個特色是比較現勢時利,相信很靈驗的神它們都會去拜,不靈驗的他們就不拜,這些都是屬於比較現實一點。
  靈驗或許為了報恩與感念,知足常樂便衍生了可貴的情操,形成了「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做好事」的基本修身涵養,人們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而不敢妄為些許事,人們也相信有無私包容的慈眉歛目觀音、媽祖,幣也有嚴刑峻罰不容遁逃於恢恢天網的凶神惡煞,心存一分敬與心存一分怕,都成了一股無形的道德約束力,讓宗教的流佈不經意地深植人心,默化忠孝和順仁信,潛移進德進功戒律,宗教於焉成為一片淨土,人們棲息其間尋求心靈解脫、煩惱釋放與來世福報、今生的痛與苦都有了期待。
  幾千年的遞嬗,一則又一則美麗的宗教故事便在三分神秘,兩分神采、一分神氣中被傳唱久遠,是天上諸神化育天地照管眾生的各司其職、各見其份;也是民俗人物忠義可風,神勇可欽的精彩生平;或是平凡女子飛昇得道的溫柔心腸;更獲是其貌不揚、形不威但卻無所不在的土地公公…透過了生活的習性溶在歲月的行走裡,配合上農曆的節氣,逢年過節的歡騰氣氛,把一份熱鬧造成雙重意義,慶農忙已過家家豐收,謝神明守護風調雨順。過年前敬灶神,過年後也慶天公生,上元提花燈也放水燈、中元讚節氣也拜鬼神,生活切入宗教,宗教也溶進生活,自然的慰藉了高低起伏的人世,讓群我藉著心香,有著馨祥,歲歲年年自在心安。
  有關台灣的宗教什麼時候傳入,我們應該是這樣看,就是說有漢人從閩南、客家地區移入的時候,他們就把他們原鄉的生活方式都帶過來了,所以我們今天去看這些老廟,大部分他們都是跟地域的移民群有關係,台北的龍山寺,就是整個閩南以泉州為主的人這麼一個核心。當年渡海來台的時候,海上的風浪非常險惡,很多人為求平安,所以就把家鄉的保護神請到船上,當他們著陸了以後,到那個地方定點住下來以後,他們就很可能建一個小的茅草棚,來供奉這神明,或者是在家裡面供奉,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後經濟慢慢好轉了,她就就去改建這個小茅草屋,或者是把家裡面供奉的神請出來,另外建一個廟來供奉。
  小小的寶島是神州伸出掌心,一彈一跳間蹦出明珠一顆,彈丸之地上的善男信女卻深知老祖宗留下的可貴宗教怡情養性,移風易俗之妙,而蓋起了富麗堂皇的廟貌,恭迎分支分香的神祇,傳揚原有的教規教義,也沿承一脈的儀式典禮;而蔚為最大宗的道教與佛教兩派,道教本著「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的中心教義,積極的入是精神和廣造福田深植心蓮的大關懷,影響最為深遠;而佛教的「渡眾生、消業障,成涅槃、往極樂」則是較消極的出是思想。
  道教由太上老君開天、伏羲定八卦、神農嘗百草,萌生了中華文化的初芽、縱橫五千年歷史舞台而茁壯於人間。
  道教是我國固有的本土宗教,宗源於黃帝,闡發於老子,成教於張陵而盛極於唐宋,長久以來是我們華夏人民共同的宗教信仰。道教主張「遵天法祖,利物濟世,清靜無為,以致天人合一」,道教本質上是以道家的思想、陰陽家的學術,以及這個神仙家的方法為構成的三大要件。
  大批的道教進入台灣是鄭成功退據台灣之後,目前台灣地區,道教廟宇一共有八千多間,根據政府最新統計資料,道教的信仰人口佔所有信仰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點五,其中最多的就是天上聖母、關聖帝君,孚佑帝君以及保生大帝等等信仰。
  有情有性的神格化,讓宇宙大生命與人間萬物有融踏無間,媽祖歲可以是天下人的母親;各大地、尊王、星君也如父執輩般可敬可親,而岳武穆、關雲長、鄭延平、清水祖師也都走出了歷史,活躍在人們的心尖,更有紫薇星幻化成了保生大帝,懾伏降魔拯救鄉民的陳靖姑,施仁政安蠻夷的開漳聖王,白食、綠樹、赭土化身的三山國王,或是驅疫瘟,保江山的青山王,就連財神爺、文昌公、皇天后土、五方四極、風雲雷雨、鬼谷子、呂洞賓、城隍爺、土地工都各有說也說不盡的來龍去脈,和一本神仙史,讓台灣民間信眾不惜辛勤的回海峽彼岸溯祖尋根。
  台南市西門路小巷子裡面得這座開基天后宮,就是台灣府誌裡面所寫的小媽祖廟,台灣島上最早的媽祖廟就是這個,當然澎湖有更早的媽祖廟,在台灣島上這座媽祖廟是最早的,明永曆年間創立的,各位不要看它廟小小的,它的歷史意意很重大。媽祖是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嶼的一位女子,是五代之末北宋之初的人,她曾經跳到海裡面就她的父親,有很多奇蹟,鄉里的人尊為保護航海的神,宋、元、明三代封做天妃,清代晉封為天後,而且又得道天上聖母的稱謂,在台灣島上這座媽祖廟最古了,在其是是台南市的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台北的關渡宮、台北縣新莊的慈祐宮,鹿港也有二座媽祖廟很古的。
  為什麼我們台灣的神明,怎麼都會往大陸進香,這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台灣人民都是從大陸移民來的,所以神也是從大陸來的,所以一般都往大陸進香,譬如大甲鎮瀾宮大甲媽祖,也是從莆田這個湄洲來的,這個福建省,所以我們大甲媽祖每年組團回去湄洲進香,這就是尋根。
  有根的信仰深植於心,蔚為一種力量,登高一呼同慶共賀時,就形成了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數大之美,進香的人群如潮湧般的不遠千里而來,在鄉城小鎮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熱浪,行走在繞境路上的每個人,都沉靜而成心的邁開步伐,腳雖痠疼、臉上卻絲毫未見疲倦神色。
  送媽祖回娘家聽來是多麼貼心的民間回饋,體會了神明也有顆念鄉的心而必要巡境迴看,一遂心願;而沿途的民俗陣頭,舞獅舞龍技藝與雜耍、遊藝,一樁樁、一件件都保存了中華民俗的多采多姿與驚喜驚嘆,這些宗教文化萬年之後依然傳唱。
  而佛亦如此,觀音的安靜力量,總是讓人在呢喃頌唱裡便眼淨朗一片,不雜用心,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胸襟,更是一番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擔當,多少苦行僧耐得赤貧寒苦,多少慧智師悟得天裡機鋒,洞窟裡千百尊佛的修行,莫不如寺院的悠渺鐘磐梵唱,讓民間多了一種庇佑,多了一番照看,自省自發的心由衷的把生命交給了一脈平靜的平常。
  閩南的神,大體來講說,一個大家供奉的神就是媽祖,或者是水仙王,這是跟航海有關,另外,就是地域性的神,漳州人她們拜的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就是第一個帶領漢人進入漳州地區開發的。閩南其他拜的神,像安溪人她們拜的是清水祖師,惠安人拜的是青山國王,同安人拜的是霞海城隍,那麼客家人大部分都拜三山國王,那麼其他的人,是不同小區域的他們有自己的小區域拜的。
  是地域性的各擁其主也好,是觀自在的佛堂修心也罷,宗教的力量就是民間一股清流、一股字率;清心寡慾、崇德報本,外已修命,又內以累德而性命雙修,既遠誘惑、棄邪惡,又同時敬祖先不忘本,謝天恩有初心,這些便足以成就一個善循環的源頭活水,滌得俗慮千般,做個洗心革面的人,乾淨迎向今生,也無怨迎向來生。
  也因著這分寬柔博大的包容,民族性超越了地域狹隘觀而匯流成文化精髓,即使信仰重疊也毫不衝突,於心於行都是一種真淳以對,天人合一才真的是幻無形於有形,利物濟世,快樂無礙的面對浮沉了。
  宗教信仰對中國人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第一個是提供對於世界宇宙起源的解釋,第二的貢獻就是對於心靈上的慰藉,宗教幫助我們、支持我們,讓沃們獲得一種新的希望。第三個功能,宗教是能夠促進社會的團結,社會的和諧,比方我們很多廟惠,本來大家注在那邊都看不出可以團結在一起,在廟會的時候,整個村莊,整個地區大家都動起來,在這個神明崇拜之下,大家團結在一起。
  宗教走過封神榜的活靈活現,走過漢唐元明的諸神歸位,也走過近代史以來學者衍生旁譯的群我文化觀,甚而倡導第六倫,群我的觀念便在中華文化探源中,成了歷史的見證與沉思。
  神不能語,神卻能借有智慧人的開悟而立言;神不能行,神卻能讓有修為的人成為榜樣引導而立德;神不在摸得著看得見的處處,卻又在心中,而心念轉段間,何處不事處處呢?


作者: 李吉安老師, 貼文者:Amy


電影【蘆葦之歌】觀後感 -正視戰爭傷痕 弭平歷史裂痕
莒光日-建築探源

相關類別: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