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是繼宮崎駿後最受矚目的日本動畫導演,因2016年推出的作品《你的名字》而廣為人知,以真實且絢麗的畫面使人沉醉其中,每一秒皆是震撼,儘管許多人讚賞「你的名字」的運景及人物刻劃,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新海誠另一部作品《秒速五釐米》。
秒速五釐米是櫻花飄落的速度,櫻花以每秒五釐米的距離降落,男女主角因櫻花而相識、相知,最後也在櫻花盛開的季節裡錯過、分離。有人覺得《秒速五釐米》是個過於沉悶的故事,沒有太多的角色、也沒有太多對話,甚至連場景音效都趨於單一,沒有高潮迭起、沒有情緒跌宕,留下更多的是「空白」。
在陽光璀璨、櫻花紛飛的春日,在冷風刺骨、飄雪綿細的冬景,看著塵埃在午後的暖陽中沉澱、看著不安在潮濕的電車中發酵,遠方傳來的火車鳴笛、瀰漫空氣中的輕鹹海水。儘管故事步調緩慢,但一幕幕場景的轉換及空氣中滿溢的情緒,即使是「沉默的」,卻充滿力量。
《秒速五釐米》分成三個部分: 《櫻花抄》、《太空人》和《秒速五釐米》。分別敘述主角在童年的相識、中學的分離,以及成年後的重逢,不同的階段描寫著不同的情感:面對懵懂的初戀及分隔兩地的無能為力、友情和愛情間模糊的曖昧情緒及義無反顧的暗戀情懷、成年後即使身處人群中的孤寂及對往事的難以忘懷。
男女主角相識於小學,彼此有著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興趣,一絲絲的情意因而慢慢萌芽,儘管情投意合,但卻因父母工作調職而被迫分離,在那個科技不那麼發達的時代,只能依靠著書信交流,但從兩個星期一封、一個月一封、到最後不知是誰先停止,或是能讀懂彼此通話的沉默,又或許是在一次次等待收信的過程中明瞭,那些不言而喻的默契,使道別顯得不那麼意料之外。或許就像最後那封沒能交出的信,儘管知道彼此是世上最了解彼此的人,但近在眼前的分離依然使那年冬天格外寒冷。兩人最後的相見停留在那個冬日,一如他們記憶中櫻花盛開的季節,那天大雪紛飛。
出了社會後,男孩成為一名上班族,有著不錯的工作,談過幾次戀愛,但卻依然覺得很寂寞,總在人群中尋找著什麼,但卻不知道自己想要找到怎樣的結果。女孩最終遇到了一個不錯的男人,結了婚,成了家庭主婦,但家裡總有著一個回憶的盒子,在悠閒的午後,總會有一絲情緒湧上心頭。
又是一年櫻花盛開,男孩和女孩不約而同回到當時記憶中的櫻花樹下,在曾經一同玩耍過的平交道,一個記憶中似曾相識的身影擦身而過,但想回頭時,鐵路平交道柵欄已匆匆落下,火車疾駛而過,等到火車離去時,卻早已不見人影,只是隱約覺得或許擦肩而過時,對方帶著一抹熟悉的微笑。
電影就到這裡結束,此時主題曲響起《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留下最後滿地的櫻花。不同於電影中的「空白」,新海誠親手執筆將《秒速五釐米》改編為小說,使原本的故事更加充實與細膩,與電影的步調相同,小說將主角內心緩慢但深厚的情緒,化作為文字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小說與電影劇情多為相似,但主角的經歷及性格卻更加鮮明。我們與男孩經歷每一次轉學、每一次戀愛、每一段工作,我們看著他從男孩變成男人,享受過榮耀、也品嘗過苦澀;我們與女孩參與了每一次的考試、每一次的嘗試,經歷過高潮、也有過低谷,看著她從女孩變成女人。即使他們不曾再相遇,但他們卻一直活在彼此的生命中:影響著、思念著、惦記著,他們的成長過程,永遠都有對方的身影。
有些人很難接受電影的結局,不理解男女主角為何一定要分離,但就如小說中所說: 「究竟要以什麼樣的速度活下去,才能見到你?」櫻花以每秒五釐米的距離降落,每一秒都會停留在不同的點,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或許最終只能相遇於某一剎那,儘管有再多的莫可奈何,卻終究要分離。
就如《你的名字》中的台詞:「假如我們再相見,我們一定能一眼認出彼此」,只是在《秒速五釐米》中,即使認出了彼此,也很難有快樂結局,景物依舊,但物是人非。新海誠用了一部電影的時間訴說了「錯過」,再用一本小說的篇幅說明「即使再重逢,又能如何」,或許最了解你的人永遠不能陪你走到最後,或許人與人之間總會分離,但即使如此,人來人往總會在彼此生命的洪流中留下印記,從此以後,春日有你、冬日有你、繁花盛開有你、初雪紛飛也有你,有些人僅僅存在便勝過世間所有,如同《小王子》: 「要是你喜歡一朵花兒,而她在一顆星星上,那麼當你在夜裡仰望天空,每一顆星星都像盛開的花」。儘管「再見」總是使人痛心,但人們仍會帶著曾經的印記繼續微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