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論「兩制台灣方案」 可能觸及的情境與相應之道


日期: 2019-10-01

壹、 前言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就《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談話, 由於這是習近平首度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身分,對台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論述,因而引發各界諸多的關注。6月13日,金門大學為此舉辦一場名為「兩岸關係與金門發展」學術研討會,使兩制臺灣方案與金門發展浮上檯面。教授馬祥祐在其論文分段列舉了一、「一國兩制」加強版模式;二、「國中國」模式;三、「第三共和或制定新憲模式」等三個情境不同、規格有別的方案,使「兩制臺灣方案」的內容有所表述。基於「對抗走向戰爭,協商帶來和平」的理念, 擬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攸關「不同政治體制」之下的整併情形與之梳理,進而化解民眾的疑慮,導向一個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與民眾福祉的台灣方案!

貳、 第二次大戰結束迄今「不同政治體制」之整併及其可能面臨的衝擊與挑戰

茲以馬祥祐提及的三個方案為底蘊,擬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廣為世人熟悉的「1975年越南戰爭」、「1990年兩德統一」、「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等三個「政治體制不同」的案例,在其統一與整併的過程中遭遇的情勢;以及強權介入之後,導致內部的對立及其族群相互殘殺的困境而有待探究。
盡管這三個背景不同,結果迥然的案例,與兩岸的外部情勢及其本質不盡相同,然因兩岸分裂分治迄今已有70年餘,兩岸在時空環境與綜合實力,愈加向中國大陸傾斜之際,臺灣民眾迭因信心不足而透析出一股難以言喻的焦慮,相對衝擊兩岸未來的走向。其次,民進黨執政之後,屢屢聲稱要維持現狀,但在過去三年,兩岸關係反而因為民進黨不認同「九二共識」而陷入「只讀不回」的窘境,因而無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
這些複雜而又棘手的問題,固然需要兩岸釋出更多具有建設性的作為之外,也需要兩岸的有識之士本乎兩岸一家親的共識,才能在歲月的沉澱與時空環境的搭配之下,共同為兩岸的和平發展締造新的契機,進而疏緩兵戎相見,烽火相殘的潛在危機。也唯有如此,才能漸次彌補兩造之間既有的摩擦與傷痕,有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與民眾福祉之維繫。

參、 兩岸學者專家對「兩制臺灣方案」所持的觀點與主張

鑑於馬祥祐提出「兩制臺灣方案」之後,在臺灣尚有政治大學教授朱新民、東海大學教授潘兆民, 以及國民黨的智庫召開研討會、師範大學教授范世平等人, 先後提出不同的見解;中國大陸則以王英津、王衛星以及「中評社」的評論加以報導。
回顧1983年6月26日,中國大陸鄧小平接見知名的國際政治學者、大陸問題專家楊力宇時(2019年辭世),首度提出「一國兩制」的設想,以及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六條主張,此即日後所謂的「鄧六條」。馬祥祐直言,若以「鄧六條」與先前所提出來的內容相對應,顯示這番論述出現「對等談判」的彈性。這是大陸首次以「平等對待」的角度出發,論述兩岸如何互動的文件, 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惟若參酌2019年3月1日,大陸學者王英津在香港《中評社》,以「『兩制』台灣方案須解決四大難題」為例,王指出儘管香港和澳門在「一國兩制」的政策之下已經實踐了20多年,為「兩制」台灣方案提供了不少的經驗,但台灣問題有其獨特性,這些獨特性正是未來設計「兩制」台灣方案的重點和難點所在。王英津針對「兩制」台灣方案要面對四大難題為:一、「去主權化」改造問題;二、台灣軍隊的去留問題;三、台灣「國際空間」的妥善處理問題;四、台灣控制海域的未來管轄問題。
此際,位於台北的國民黨的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在今年2月27日,假台北舉辦「和平互惠的兩岸」論壇時,國民黨的智庫資深顧問、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朱新民指出,蔡英文總統和蘇貞昌院長應該要為台灣帶來和平的環境,不應該製造衝突對抗;國民黨的大陸政策是要創造和平,民進黨卻帶來戰爭危機。

伍、結論

筆者對上述學者專家的論述並無任何定見或堅持,惟有感於近年來蔡英文與習近平迭因政治主張不同而升高互撞;在此時刻,兩岸更需要和平協議與之緩和。
謹以紀念「八二三砲戰」60周年所提點的「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八個大字,籲請兩岸皆能善體「和與戰」之間所蘊含的真諦。也唯有兩岸的有識之士皆能真心誠意維護得來不易的和平,才能締造兩岸心手相連,和平共榮的情操,共同為兩岸的福祉而努力!



相關類別: 國防,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