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軍媒在輿論戰的國家戰略角色-李吉安


日期: 2019-06-11

有「軟實力之父」譽稱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2017年在其《美國世紀的終結?(Is The America Century Over?)》一書中,特別強調「主導未來的模式,不是大國衝突或和諧,而是取決於【資訊熵】(Information Entropy)。」

之後,奈伊又在其發表《美國的領導力及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未來》,除表示「過去的所謂霸權,從來就不像我們神話裡所描述的那般無所不能」外,並認為「《熵的時代》已來臨…,資訊的傳播意味著權力將得到更加廣泛的分配,非正式的網路型組織(networks)將削弱傳統官僚體制的壟斷。資訊在互聯網上的快速傳播意味著,政治領導人不僅必須與其他政府,還要與公民進行對話溝通。」換言之,今日欲取得天下民心的支持,不能光靠軍事力量的「硬實力」,更需要具有溝通說服的訊息與機制,才得以取得「話語權」的「軟實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是在「衛星是武器,新聞是砲彈,鍵盤是引信,網路是戰場」的媒體新興時代裡,要贏得「話語權」,取得「輿論戰」的先機,媒體功能的發揮肯定是重要關鍵。從近期中美貿易戰,大陸傾國家力量,透過官媒網絡為「華為」在大陸及國際釋放正向的聲量,不僅具有鞏固大陸民心與爭取各國信心,同時也給予川普政府沉重的打擊壓力,就是運用媒體的最佳例證。

前陣子,執政者不斷釋放「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的訊息外,母親節前夕,更藉中共軍機飛越海峽中線之實,下令空軍飛行部隊強制驅離外,並運用軍媒製作「慈母守中線」影片,透過傳媒網絡,彰顯「辣台妹」對抗「中國」的強烈意志,意圖拉攏美日,並激化民眾「仇中」心理與號召深綠歸隊,期能在選戰中脫穎而出,得以問鼎大位。期間,由於軍媒無民間媒體的自由意識與財務經營壓力,自然是國安會「最聽話、最廉價、最好用」的利器,除具遂行國軍文宣心戰任務外,更可扮演國家對外爭取「話語權」,對內鞏固軍民心的戰略溝通角色,在「輿論戰」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壹、傳媒影響力

當今盛行的「地球村」、「媒體即訊息」等概念,尤其網路世界幾乎已經取代現實世界,隨著人類愈來愈依賴高科技產品,媒體已深植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面向,彰顯出媒體與人們的密切關係及影響力,皆出自半世紀前傳媒先知麥克魯漢的經典之作–《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麥克魯漢認為「媒體是人類肉體、感官功能,以及意識的延伸。不只是為我們服務,也潛在改變了我們的思維邏輯。」
尤其,透過衛星現場直播,媒體角色扮演與功能發揮愈形重要,甚至是影響民心求勝意志的重要關鍵,「九一一」的現場連線報導,激發美國民眾與全世界各國對「反恐」的認知與打擊作為,就是最佳例證。
主要是由於媒體至少具有「告知」、「守望」、「決策」、「教育」與「娛樂」五大功能,這也正是美國媒體龍頭CNN標舉「你給我30分鐘,我給你全世界」,展現媒體影響力的豪氣。
事實上,無論是西方民主社會,或是共產集權國家,莫不將媒體視為訊息(政令)傳布與宣教的重要利器。即使是軍隊,為讓官兵了解政令涵義,達到恪遵奉行,或是對敵心戰,開創有利機勢,支援達成軍事作戰任務,亦都設有媒體相輔,如美軍公共事務室設有廣電中心、星條旗報;中共解放軍也有解放軍報、電視宣傳中心等機構。國軍則以青年日報(含奮鬥、吾愛吾家兩刊)、軍聞社、漢聲廣播電台為主要代表。

貳、國軍主要媒體

國軍現以青年日報社、軍聞社、漢聲廣播電台三個單位所建構出平面、電子與網路的媒體通路,不僅是官兵與眷屬獲悉國防資訊的最佳管道,同時也是國人、民間媒體,甚至對岸與國際瞭解中華民國國防施政成果的重要平台。(中國電影製片廠、新中國出版社、光華電台、空軍電台因國軍組織調整,裁撤或簡併至心戰大隊與軍聞社;華視也因黨政軍退出媒體政策,國防部不得不撤股退出。)
一、青年日報社:民國41年10月10日創立於台北市,前身是「青年戰士報」。平時依據文宣政策,出版《奮鬥》與《吾愛吾家》等一報兩刊,並結合網路即時新聞、PDF電子報、臉書、Flickr、YouTube、 VR影音及APP等媒體方式,宣導國防施政,建立官兵共識,增進國人全民國防認知,以厚植精神戰力;戰時則根據台澎防衛作戰需求,派遣戰地記者,執行採訪報導,編印戰地快訊,鞏固官兵心防,鼓舞軍民心士氣與戰志,並對敵實施新聞文宣作戰。
二、軍聞社:全名為國防部軍事新聞通訊社,民國35年7月7日成立於大陸南京,是國內具有文字、照片、電視與網路功能的「多媒體」先驅。平時負責國軍重要政策文宣與軍事新聞採訪報導及電視專輯節目製播外,並擔負起國軍年度重大演訓影片攝製;戰時則遵奉國防部新聞指導,執行高級長官文告、戰訊統一發布,遂行「衡山指揮所」高級長官重要講話、視導攝(錄)影供播,並結合戰區與各軍種司令部,派員隨軍採訪,適時發布有利戰訊,提供國內外媒體刊播外,更透過專屬網站,以電子報、即時網路新聞、SNG衛星新聞提供、國防部發言人臉書粉絲專頁,以及與YAHOO、蕃薯藤等知名入口網站合作方式傳布,鼓舞軍民心士氣,激發全民抗敵奮戰的堅強意志,達成平戰時「為國軍寫歷史」的使命。
三、漢聲廣播電台:前身是「軍中電台」,國防部編制單位名稱為「軍中播音總隊」,經國軍組織精簡,現為「播音中隊」,隸屬國防部心戰大隊,民國31年6月成立於大陸重慶。平時專注國防事務與國家政策宣導,以多元知性、人文關懷等表現方式,積極服務軍中袍澤、榮民、榮眷,以及廣大的海峽兩岸聽眾,透過廣播與網路平台發聲,期能建立官兵戮力戰訓本務與正確人生觀,凝聚全民國防共識外,同時不斷傳達我方善意立場,營建增進大陸人民對台灣的了解,進而認同支持,有助兩岸和諧關係的開展;戰時則派員隨軍採訪,執行三軍統帥廣播,鼓舞軍民心士氣,堅定守土奮戰到底的堅定抗敵意志,並對敵展開心戰廣播與網路作戰任務,以瓦解敵軍戰志。

參、軍媒與民間媒體特性相較

一、專業意理不同:軍中媒體如同化妝師般,以宣揚國防政策、建軍備戰成果等有助國軍優質形象的形塑為職責,經由議題設定與傳播技巧的包裝,讓官兵與國人知道國軍在戰訓與為人民做些什麼;民間媒體則因商業市場利益掛帥(收視率、收聽率、發行閱報率,決定廣告收入),就像老虎般,具有「嗜血性」,認為新聞需有「戲劇性」的衝突張力,即傳統新聞定義「錢、女人、罪惡」。換言之,國軍好事未必青睞,但負面消息卻常遭窮追猛打,毫不留情。白宮曾形容媒體記者「就像一群狼虎兵團」,前監察院院長王建煊更一針見血評論民間媒體是「修理業、製造業與屠宰業」。
二、機敏性認知不同:
軍事新聞常涉及機敏性,軍媒在報導上是依國防部頒新聞採訪與相關保密作業規定的前提下,盡量滿足民眾「知的權利」;民間媒體常因追求獨家新聞,往往忽略國防機密的重要性,造成國防的傷害(如多年前某媒體未經國防部同意,擅自搶先中科院雄三射程精準度、公布愛國者飛彈陣地圖等)

伍、中共運用媒體對台輿論戰的主要招數
《孫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根據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世新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羅慧雯和台大政治系教授明居正的研究指出,中共輿論戰的主要特徵是放棄強制手段或威嚇語言
,改採正面語詞,如和平崛起、和諧社會、和平發展,塑造「中國」政府正面形象。同時,輿論戰不只是媒體戰,還是心理戰。為了達到全面性的效果,還要能主導輿論話題對中共有利的價值觀,讓台灣社會傾向中共。
但因2016蔡英文總統上台後,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並不斷升高「仇中、抗中」氛圍,製造兩岸對立,致使兩岸關係急凍,也讓中共在輿論戰的力度加大,不再「詞婉」,而是「詞嚴」的口氣,從6月2日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於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的強硬表示,他一方面是「為交流互信、合作和平而來」,一方面也傳達中國對台灣「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不能維護祖國統一,那還要解放軍幹什麼?!」無獨有偶,國台辦也發布新聞稿附合呼籲蔡政府「別讓國台辦能解決的問題,搞到國防部去!」顯示當前北京當局在國際與對台輿論戰的基調。為擴大輿論戰的成效,中共對台招數如下:
一、直接新聞置入:根據目前定居在澳洲的大陸法學家、自由作家袁紅冰指出,中共控制台灣媒體和出版業的內部戰略為「以台制台,為我所用;由點到面,全面控制。」以經濟利益來收買台灣媒體是最有效的工具,而直接「購買新聞」的置入性行銷是最方便,也是最具「時效性」的方法。
二、銀彈收買媒體:利用台灣民主與開放,加上媒體遭遇不景氣,普遍陷入經營困境,以直接或間接方式支援台灣媒體所需資金,藉由和台灣媒體的節目合作、活動交流及人力等支持方式,決定如何操作報導的議題。袁紅冰並指出,如果媒體經營出版業,「表現良好」的話,將可獲得進入大陸圖書市場的許可,或成為大陸圖書代理台商;如果媒體業者在大陸經營企業,只要媒體願意「配合政府輿論工作」,其在大陸的企業還能獲得「只會獲利不會虧損」的特權。
三、以商斷金逼媒:除了用銀彈收買媒體,中共也會以斷絕經商機會而要求台商,讓他們停止金援台灣不同政治立場的媒體。如1996年國防部退出「台灣日報」經營後,由具有獨派色彩的人士接手,並獲得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的金援,但因王永慶在大陸生意很多,每當要與對方簽約,對方就會說「你們在台灣辦了一份台獨報,這樣我們約簽不下去!」王永慶要照顧的員工很多,基於現實,沒多久就以虧損為由,宣布對「台灣日報」撤出資金。當時陳水扁總統還為此事專程遊說王永慶,但王仍宣稱「對朋友的幫助總要有限」而回絕。
四、直接收購媒體:2008年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付費媒體又面對網路免費資訊的打擊,經營困難,西方甚至出現「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停刊的風潮,台灣媒體也是如此。2008年11月「中國時報」負債高達百億,不斷裁員減張,其他媒體也是苦撐待變。中共逢此時機,不僅投下巨資提升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的海外宣傳,擴大輿論戰的實力外,根據美國獨立非盈利機構詹姆斯通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發表一篇題為「中國政府是如何試圖控制美國的華語媒體」的文章指出,中國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介入北美的中文媒體,美國主要四種中文報紙:《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明報》和《僑報》,都受到大陸直接或間接的控制。
香港《鳳凰衛視》平時的報導,表現比大陸媒體開放和自由,用以包裝客觀公正的形象,但在是關鍵時刻配合中共指令的報導觀點,讓其「海外中央台」的封號不脛而走,已故香港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曾評價《鳳凰衛視》:「不只是中共資助控制的媒體,而且裏面的主要負責人都有國安背景的。」
而我國安單位也察覺:「中共已將滲透台灣媒體,列為對台重點工作之一。」由於媒體競爭激烈,廣告大餅資源有限,迫使許多媒體不得不吹熄燈號,卻也是中共進場投資或藉由白手套收購的最好機會,值得關注。
陸、軍媒如何發揮影響力,宣揚國防政策
一、當前國防政策:儘管國際情勢詭譎多變,目前兩岸官方關係陷入僵局,但我國國家安全的核心價值–「保國安民」,始終不變,蔡政府仍積極從「有效因應」、「守護民主與主權」、「爭取友邦支持」與「全民團結」支撐國家安全網的四個面向著力。國軍為確保主權尊嚴、生存安全、繁榮發展,達到「民主台灣,永續發展」的國家總體目標,當前國防戰略目標為「防衛國家安全、建制專業國軍、落實國防自主、維護人民福祉、促進區域和平」,以「防衛固守,確保國土安全,以及重層嚇阻,發揮聯合戰力」為軍事戰略構想,依據憲法所賦予的使命,不斷精實壯大,期能確保「國家生存與發展、維護百姓安全與福祉、保障自由與民主」的國家利益,以及維持「國家主權的獨立與完整、兩岸關係穩定與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及穩定、經濟繁榮和成長、深根台灣與布局競逐全球」之國家目標,使我國在驚濤駭浪的時局中,仍能穩定前航,並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二、建構議題,影響輿論:國防施政與重要訊息議題,民間雖可經由立法院的業務報告,或是國防部例行記者會獲悉,但因媒體「預設立場」的專業刻板印象,刊播內容未必是全貌,甚至斷章取義或扭曲。
軍中媒體無須與負盈虧壓力的民間媒體,不得不在「利之所在,心之所趨」的營運鎖鏈下,追求收視(聽)率、閱讀率,不惜以「羶色腥新聞(Sensational Journalism)」、「扒糞」的重口味,甚或「假新聞(fake news)爭取受眾外,也勿迷信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粉紅鶴新聞(Pink Flamingo Journalism)」起舞,發揮國防軍事專業媒體的特色與權威,除了技巧性包裝無可避免的「機會新聞」與「歌德新聞」外,當以美軍公共事務室的目標:「創造民意、改變民意、強化民意及戰勝民意」為惕厲職志,主動建構議題,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味」的深入動人報導內容來展現主導議題的影響力。
以民國47年「八二三」台海戰役、85年「台海飛彈危機」、88年「九二一大地震」為例,期間軍媒不僅適時報導官兵奮戰、備戰或英勇救災與協助重建的英勇身影,同時亦導引中外媒體的正面刊播,對消除不實耳語、謠言、安定及鼓舞軍民心士氣,確實有很大的助益,從民間媒體盛讚推崇人少任務多,史上最強軍媒的軍聞社,在3天內能完成「36支」從拍攝至剪輯成品的質佳短片,供中外媒體運用的不可能任務,展現高度機動力與戰鬥力的專業素養,就是軍媒影響力發揮的代表寫照。

肆、配合國策成為國家輿論戰打擊部隊的建言

一、基本面:青報暨兩刊、軍聞社與漢聲廣播電台,發揮其媒體特性與能量,透過剛性闡述或軟性說明,據實向官兵與國人傳達政府決策與施政作為成果,並傳達中共積極對台進行輿論戰、心理戰及法律戰的「三戰」攻勢作為,期能認清當前敵情的嚴峻威脅與對手伎倆,達到因應制變與堅定鞏固全民心防的目標。
二、擴大面:配合國家政策與國防部指導,成為國安會輿論戰隨時出擊的文宣戰略預備隊外,並與外交部、NCC、僑委會、陸委會、輔導會、文化部等部會的國家資源結合,以及國防大學戰研所、政戰學院研究部、國關中心戰略論壇、戰略學會等學術機構的研究策略,並研擬與國際媒體建立策略聯盟或合作機制的可行性,適時建構議題,冀能在國際間發聲,傳揚中華民國堅持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並在主權、民主、和平、對等的四大原則下,展開與對岸的對話、協商,期能建立兩岸和平機制的誠意,如軍聞社曾與衛視中文台、宏觀衛星電視頻道合作,對大陸與全球華人報導台灣繁榮進步與民主成就的實況模式,就是發揮統合力量,爭取國際友邦、僑胞與大陸人民認同支持,化解中共「三戰」對我之威脅傷害。

柒、結論

戰略定義甚多,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博士認為極佳戰略就是要「了解全局,掌握重點」,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制定切合時局環境所需的國策指導與布局方向,他在部長任內就是秉此理念,律定「戰略構想為穩定前線、控制海峽、加強戰備、待機反攻;戰術作為則是制敵彼岸、擊敵半渡、摧敵灘頭、殲敵陣內。」迄今仍為國防部建軍備戰的重要依循。
青年日報、軍聞社與漢聲廣播電台,是國軍重要媒體,也是國內歷史悠久的知名媒體,更因精彩報導內容,不僅分別榮獲國內金鼎獎、金橋獎、金馬獎、金鐘獎、金帶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國家中山文藝獎、卓越報導新聞獎等獎項的榮耀,而且也在國際大放異彩,如軍聞社2018年報導特戰部隊行軍「On the way」、2019年海軍陸戰隊長距離行軍的新聞攝影作品,先後榮獲法國巴黎PX3歐洲攝影大賽銀牌獎、歐洲IPA國際攝影獎的殊榮,不僅為國軍爭光,而且也顯示其優質表現,已深獲政府、民間各界與國際的高度肯定。
然而,「保持現狀,就是落伍」!國防部當重視此三媒體今後無論是在硬體設施,或是人才素質的精進,給予必要的資源,並以今日媒體巨擘CNN的經營理念,即「充分包裝,建立最值得信賴的新聞,讓您第一個知道,絕對做到速度、廣度、精確與人員訓練有素,足量而不過量」的準則為師,方能與時俱進,成為國軍創新∕不對稱作戰的「政戰專業打擊部隊」與國家輿論戰的戰略重要角色。

主要參考資料:
1、Joseph.S.Nye,《美國世紀的終結》(Is The America Century Over):,台北:黎明文化事業,2017年10月)。
2、約瑟夫、奈伊《美國的領導力即自由主義制序的未來》:中國國際戰略評論譯,2017年11月。
3、麥克魯漢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貓頭鷹,2015年6月
4、金雨森,「中共從軟實力到銳實力」:聯合報,2018年2月12日。
5、「熵」係是化學及熱力學名詞,是一種測量動力學方面功能的能量總數,期望值愈穩定,品質愈佳。「資訊熵」的意義,即在強調資訊的可信度,愈精確愈能贏得民眾的信任,在「輿論戰」爭取並展現「話語權」,打動人心的成效依據。
6、李佳鴻、鄭少凡,「中共對台輿論戰的招數」:看雜誌,2011年11月。
7、李吉安,「軍中媒體如何發揮影響力宣揚國策,反制中共三戰對我之威脅」:國防大學,2008戰略安全論壇彙編。
8《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國防部。
9、Ben H.Bagdikian,《The Media Monopoly》:皇家圖書,1983年6月。
10、所謂「粉紅鶴新聞」(Pink Flamingo Journalism),即美國有一小報「Boca Raton News」僅模仿「UAS Today」,重視圖片與插畫的視覺編排,在其刊頭上以「粉紅鶴」為圖案標誌。由於過度重視美化版面而簡化新聞內容,甚至不以新聞價值作為刊登取捨標準,因而遭讀者淘汰。此一專有名詞出自Howard Kurtz,《Media Circus–The Trouble with
America Newspaper》:New York,Random House,1993。
11、按新聞界說法:「機會新聞」即記者採訪報導重要人物在機場送往迎來與相關人物主持單位或出席其他會議的新聞。「歌德新聞」則是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的新聞。
12、Mark Tungate著,王乃純譯,《媒體巨擘:全球20大媒體的行銷策略》:沃爾文化,2005年9月。
13、邱啟展,「美軍公共事務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9月)。
14、李吉安,《軍聞一甲子》:軍聞社,2006年7月。
15、李元平、李吉安,《一代國士俞大維》:銘閎,2015年9月


以上內容不代表本會立場。



相關類別: 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