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靠什麼?


日期: 2019-11-27

國防靠什麼?這個看似普通尋常的問題,2019年4月卻意外在台灣被熱烈討論,甚至還引發有意參選總統的韓國瑜、郭台銘和蔡英文三人,不約而同分別發言評論。做為中華民國現任或未來可能領導人,他們對於國防的想法,除了反映內心認知,同時也透露決策方向與戰略布局的符碼,尤其是他們三人都各有大量支持者,這個議題的重要性也因此特別凸顯。本篇評論在略述事件起因後,分別檢視韓、郭、蔡三人的說法,並提出綜合評述。

壹、事件緣起
這起偶發事件,主要源於韓國瑜應邀訪美、在哈佛大學座談會回答「何為台灣發展關鍵」時,提出「國防靠美國,科技靠日本,市場靠中國,努力靠自己」的見解。韓國瑜的20字箴言幾乎隨即引發各方議論,除了現場多數美國人士的複雜感受,中國大陸網友更直接負面批評,稱其為「韓四靠」,抨擊韓國瑜公開拒絕「一國兩制」,只想騙中國大陸的錢來發大財。

郭台銘和蔡英文隨後相繼發表不同評論。當時正醞釀準備投身國民黨黨內初選,郭台銘在臉書上指出這四句話應修訂為:「國防靠和平,市場靠競爭,技術靠研發,命運靠自己」。幾天後,現任總統蔡英文在接受廣播電台專訪時則強調,郭台銘「講反了」,因為國防才是和平最大的保障,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和平靠國防」。

貳、國防靠美國?
韓國瑜「國防靠美國」的說法,揭露了台灣長久以來不少人內心潛在想法與期盼。尤其,隨著兩岸相對實力和軍力持續失衡,台灣很難獨自抵擋中共軍事威脅的事實日益明顯,自然期待友邦臨危伸出援手。台灣面對中共軍力入侵能抵抗多久?歷任國防部長幾乎都難逃立法委員質詢,無論答案為數天、數週、甚至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台灣最終似乎仍殷切寄望外力介入解危。從另一方面思考,面對強敵威脅尋求結盟取得權力平衡,或是扈從強國以自保;雖然聯盟有捲入戰爭的危險,扈從也經常必須犧牲自主,但是在人類歷史上都屬國際關係常態。

聽聞台灣的國防靠美國,美國人應該是憂喜參半。擔心美國被捲入兩岸軍事衝突、美軍官兵為台灣流血犧牲,甚至引爆中美大戰的「修昔底德陷阱」,美國與台灣目前並無正式邦交,雙方也未訂定協防條約;美國依其國家利益,長期奉行對台戰略模糊政策,除了不提供協防台灣的任何保證,美國經常督促台灣在自我防衛多做投資、增加軍事採購預算,戒備提防台灣只想躲進美國的保護傘。喜從何來?台灣可說是美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價值觀,在全球發揮影響力而成功扶植的少數案例之一。美、中、台三角關係和兩岸微妙互動,又讓台灣領導精英自動投懷送抱,甘願當美國國家利益的棋子;美國不但撿到槍,還找到自願花錢為美國站崗的福爾摩沙,此樂何極?

叁、國防靠和平?
郭台銘認為,徵諸歷史,「國防靠美國」的後果堪慮;相對而言,「國防靠和平」才是關鍵鎖鑰。對照西方兵聖克勞賽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的說法,「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是政治以其他方式的一種延長」;戰爭通常源自於惡化的關係、劣質的溝通、失敗的外交、致命的誤判與錯誤的決策,這些因素中的一種或多種鑄成雙方劍拔弩張,甚至可能刀兵相向。兩岸近年來正籠罩在這類氛圍之中,對岸訴諸武統的聲勢增多增強。如果能從兩方衝突矛盾的政治端化解,增強互信融合並改善彼此關係,或許能降低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促進台海安全與和平。

「國防靠和平」的利弊,還可以從延伸思考兩個重要事項檢視。首先,國防不能純粹倚靠單方面的善意或企盼和平,和平必須是雙方同意且承諾願意奉行遵守。就兩岸現況而言,「九二共識」被視為定海神針,停戰協定、和平協議、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甚至未來談判協商和平統一,就是彼此必須慎重面對的課題。雙方減少互疑、增強互信、有效預防管理衝突、卸除戰爭導火引信,國防安全有機會可以透過和平方式達成。其次,國防屬公共財,大多數的軍事預算支出不能轉換為生產製造的商貿效益,國防兵力與軍事投資通常是依據安全威脅態樣與程度精算規劃,安全威脅如果降低,國防預算也可以按照政府總體施政項目重新合理規擘,台灣因少子化衝擊的兵力員額招募困難、軍公教退撫年金短缺和社會福利醫療健保預算需求增加,這些政策領域的問題都可望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

肆、和平靠國防?
蔡英文認為郭董錯誤詮釋國防,她糾正並反向強調「和平靠國防」。《春秋左傳》有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孫子兵法》亦云:「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這些箴言對照中外史實可謂歷久彌新。相似的思考,「欲求和平,需先備戰」的羅馬古諺,散發著務實的智慧;梅洛人「強者為所能為,弱者逆來順受」的對話,更是國際關係的現實主義學派傳世經典。就晚近而言,艾森豪「侵略者的手是被力量阻擋–而且只被力量阻擋」的名言,仍然在西點軍校以醒目標語昭告世人。雷根總統冷戰時期「以實力達到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的儁語,在二十一世紀又被川普重新提出。事實上,只憑希望不免淪為幻想,和平不會自動從天而降,國防軍力無疑是維繫台海安全的基石之一。
但是,從另一層面思索,蔡英文強調「和平靠國防」,至少也有幾個盲點。第一,解決爭端不能徒憑武勇,如果不用智慧從衝突根源探尋解方,所有努力難
免緣木求魚或流於事倍功半,如果其中還夾雜從雙邊關係惡化「撿到槍」的選舉政治算計,那就是不惜以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當賭注,只為一人一黨之私玩火鋌而走險。其次,就國防經濟學概念而言,「和平靠國防」只在敵我實力相當時較為有效,如果綜合實力和相對軍力嚴重失衡、已朝對方有利方向傾斜,台灣的國防軍事縱算加倍挹注資源,恐怕仍然難以逆轉不利趨勢。第三,如果考量兩岸經貿依存程度和對岸可資運用的眾多非軍事手段,「和平靠國防」主張的基礎其實極為脆弱。

此外,台海若開戰,蔡英文曾呼籲由台灣承受第一波攻擊,然後全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共同站出來對抗中國大陸。然而,台灣在第一波攻擊後的戰損和投資環境,或將導致難以彌補的災難性後果;外力是否介入,介入是否及時,都充滿不確定性。兵者,死生存亡之道,完全不是情勢不利時只需重新開機設定的電腦遊戲,主持政軍的領導人不能將台灣前途視同兒戲。

伍、綜合評述
觀察分析武裝衝突的本質及其解方,仍宜從克勞賽維茲的洞見著手。戰爭既然是政治的工具、是政治以其他方式的一種延長,政治對話、戰略溝通和協商談判,就是從源頭解決衝突的根本,武裝衝突通常以政治起始,同時也以政治終結。認知問題關鍵所在,追本溯源,國防安全的較佳答案亦在其中。此外,兩岸軍事相對實力消長日益明顯,台灣如何知己知彼、掌握拿捏彼己的能力與限制,據以規劃經營管理美、中、台三邊關係,嘗試從中取得穩定平衡,適時爭取「棋手」空間並避免淪為「棋子」,對確保台灣利益與台海安全更顯格外重要。

事實上,國防軍事安全涉及眾多複雜面向與整體的相互配合,並非單一因素所能完全涵蓋。戰略學家葛雷(Colin Gray)在其名著《現代戰略》(Modern Strategy)所提出的三個類型和十七個面向,或許能貼切展示與凸顯國防軍事安全複雜微妙的鏈結。首先是「人民與政治」類型,包含人(人才與人員素質)、社會、文化、政治和道德等五個面向。第二屬「戰爭準備」類型,包括經濟與後勤、組織(如防衛與兵力計畫)、軍事行政(如招募、訓練和軍備)、資訊和情報、戰略理論及準則、科技等六個面向。第三是「戰爭順利進行」類型,含括軍事行動、指揮(政治與軍事)、地理、摩擦(如機會與不確定性)、敵方、時間等六個面向。
葛雷同時強調,這三個類型和十七個面向的重要性與相互關係,可以賽車為例。賽車的引擎、排檔、剎車、輪胎、油料、保修、駕駛…等,均須整體調配,才能產生優良的競爭條件、能力與表現;甚至,賽車手還必須與其他對手在每個時空情境相互競爭。從相似的軸線思考,國防安全與軍事作戰效能,必須透過全國各種要素整合才能顯現綜合效果。

陸、結語
兩岸若開戰,台灣國防力量能撐幾天?這個問題2019年2月曾經在台灣政壇被熱烈討論。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台灣現在的國防可能撐不到兩天。在立法院會備詢時,國防部長嚴德發聲稱,「時間不是問題,有信心、有能力守護台灣」;反倒是行政院長蘇貞昌強烈表示,縱算只剩一支掃帚都要和中國大陸拼命,決心抵抗到底。做為總統兼三軍統帥,蔡英文稍後接受CNN專訪時也談到,台灣在兩岸開戰時可以「自己承受第一波攻擊,之後全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共同站出來對中國做一個很強烈的表示跟壓力。」前文已做評述,但仍然可以再做深層思考。

西方有個通俗的說法:一個盛水50%的透明玻璃杯,某甲看到半滿,某乙卻說半空;藉由這兩種觀點的表達,可以研判這兩人的個性是否樂觀。

蔡英文自2016年5月20日主政迄今,兩岸關係惡化,對岸軍機繞台、來台陸客限縮、武統主張升高,台灣則高調親美、大量軍購、外交危機頻傳…。令人好奇的是:國安團隊究竟如何向蔡英文提供國防政策建議?國安決策過程是否存在嚴重的「集體迷思」(groupthink)?與聞國安決策者面對蔡英文,理想情況應該是周密思考並據實建言。杯中之水如有一半,半滿半空或許言人人殊;但是,如果杯中之水實際有限、甚或接近空無,院長、秘書長、諮詢委員、部長或參謀總長們,其實也宜坦誠據實以告。不必在辣台妹面前看似充滿智慧且滿懷信心,凡事聲稱使命必達、甚至高調表示「誓死達成任務」;然而在實際上,卻始終隱藏真正問題,低估誤判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脅,揣摩上意而陷國家安全於危境。

(本專欄文章作者意見不代表論壇立場)

作者:胡瑞舟
退役少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英國皇家三軍聯合國防研究院(RUSI)前客座研究員

(本篇文稿原刊台北論壇)



相關類別: 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