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國防軍事的觀察與思考


日期: 2019-11-27

針對國軍漢光演習和前述美方報告書,本文擇選四項觀察重點做出評論與 建議,期望透過不同視角帶動腦力激盪和創新思維,促請建設更符合成本效益的軍隊和國防,真正落實強化國防軍事戰力的目標。

一、 戰爭是政治的延長
蔡英文強調 自己 是國軍最大靠山時,仍應牢記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的名言:「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是政治以其他方式的延長」。
蔡英文主政一年多以來,台北重申維持現狀北京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從「冷和」走向「冷戰」,甚至可能逐漸轉為瀕臨戰爭的「熱對抗」。民共兩黨交相歸咎對方,北京在外交、經貿、旅遊、交流互訪方面細緻操作影響力,「武統」解決台灣問題的聲音也間歇出現。聚焦台灣 方面 而言
蔡 英文雖一再重申「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她卻明顯開闢了一條對抗的新路。兩岸爆發戰爭的風險係數增高,蔡英文在努力成為國軍最大靠山的同時 應以同樣的努力避免錯誤導航,讓政治決策延伸為戰爭的推手 。

二、 演習非軍方獨角戲
漢光33號演習一如往年由國防部獨自擔綱,台灣各界似乎也習以為常。 其實,聯合作戰已成戰爭常態,二十一世紀更被認為無戰不聯;現代戰爭包羅層面廣泛,軍事行動雖仍舉足輕重純軍事的戰爭卻已十分罕見,勝負 更非完全取決於武力戰。現代戰爭經常涵蓋 陸、海、空、天、網路和電子
等 六維場域,舉凡金融、 經 貿、法律、媒體、外交、心理、組織、情報、網絡、網絡、資訊、能源資訊、能源、交通、後勤、動員、交通、後勤、動員與意識與意識形態,形態,更是無一不可入戲。更是無一不可入戲。因此,軍事衝突不僅需從C5ISTARC5ISTAR思考雙方相對布局與能量,更需善用善用聯合及跨部會整合(JIIM)以有效因應複雜作戰任務的遂行。因應戰爭既需政府部會分工合作,更要匯集各界力量,空想無濟於事,凡事不能無中生有。國防部縱有一柱擎天的宏圖壯志,但是將戰爭單獨委付軍人或政客,都有可能陷台灣安全於危境。

三、 常識判斷檢視彼己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情報是作戰、戰略和 策的重要依據。冷戰圍堵戰略之父凱楠曾經指出,情報95%源自公開資訊。公開資訊很容易從報章、雜誌、書刊、媒體和網路獲得,經過分析、比對、查證、研判以為分
發運用的參考。令人訝異的是,國軍對公開資訊似乎頗為陌生,而且生疏疏程度已經到了必須嚴肅看待的地步。
四、 務實面對重層兩難
台灣國防軍事的最大困境之一糾纏僵滯在新舊之間:如何從舊理念的網羅中跳脫出來,同時踏上正確有效的路徑 。
國防與軍事戰略其實有別,國防部在「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有效嚇阻 防衛固守」之間轉繞多年後,今年三月則對外公布改採「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擱置不論部分媒體及評論的戲謔嘲諷,嚴肅看待其中的思維和設計,卻仍難解關鍵疑惑 。
戰爭開始、兩軍遭遇後既定計畫無一可以存活,無論原先備有多高明的戰略和戰術都應做如是觀;決策者能否因應戰場瞬息萬變並做靈活彈性調適,終將在關鍵時刻影響戰局。

五、 結語
時序進入2017年,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對於台灣軍民而言,戰爭的腳步忽遠忽近,戰爭的面貌如真如幻,真實世界不同於電影,不會有背景音樂提示關鍵情節,預示戰爭即將降臨。兩岸當前僵局,顯示雙方都缺乏智慧與創意,如果再因「那四個字」而刀兵相向,更屬人類歷史古今罕見。兩岸
鬩牆如果最終導致戰爭,絕對是中華民族歷史悲劇的老戲重演 ;但是,中華民族歷史五千年,漫長的歷史似乎也使這個民族特別健忘 。
面對台海安全威脅,台灣仍然可以做出有利的決策,屈辱示弱、挺身而鬥或慍怒致戰,都非必然選項,更非良方妙策。政軍領導人寄望或談論戰略之前,應先瞭解 主客觀環境、敵我情勢和相對條件,清楚認知任何戰略皆 非萬能。運用計謀智巧以弱擊強,確實充滿神話浪漫與史詩般的誘惑;然而歷史上雖有一些以小搏大的成功案例,更多時候戰爭的結果恰是與之相反。誠如著名戰略家傅利曼 (Lawrence的觀察:當年大衛對抗巨人哥利亞時如果甩石索打偏,後果可能極度悽慘。面對兩岸關係與台海情勢,蔡英文及執政團隊應以 視野、格局、耐心、能力與智慧 審時度勢、創機 佈
局。 戰略重心 在於:世人或知 強者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豈知弱者也可「上兵伐謀」 而 達到同樣效果?

(本專欄文章作者意見不代表論壇立場)

作者:胡瑞舟-備役少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博士



相關類別: 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