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9-11-27
2016年的南海政策與權益主張,因為第三次政黨輪替帶動政權轉移、以及南海仲裁案的不利裁斷,因而遭逢空前震盪衝擊。馬英九與蔡英文政府對兩岸關係原本就存在認知差距,蔡英文主政後兩岸互動漸冷,台灣關於南海主權、U形斷續線和太平島用途的詮釋也因包含前述在內的諸種原因出現波動。因應中、美以南海做為擂台的大國角力競技,台灣如何拿捏才最為有利,同時也左右執政團隊的南海政策與戰略選擇。南海仲裁結果出乎馬、蔡政府意料之外,戰略誤判與挫敗深值檢討,因應仲裁的進退攻防更有許多經驗教訓尚待學習,後仲裁時期也有甚多挑戰橫亙在前。本章首先分別勾勒馬英九及蔡英文政府南海政策作為的脈絡與輪廓,並提出南海是政策風向球、太平島是戰略槓桿、總結仲裁經驗教訓、循法經略安全要題和應對後仲裁期挑戰等五項觀察研究重點及政策建議,提供主政當局參考。
2016年對台灣的南海政策與權益主張,較之以往震盪衝擊最為劇烈。變動衝擊的原因主要聚焦於兩大事件:其一,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及完全執政,2016年5月20日台灣進入第三次政黨輪替帶動的政權轉移,執政團隊掌控南海政策作為的動向;其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因菲律賓訴中國案所設仲裁庭,2016年7月12日對南海仲裁案做出裁決,裁斷內容包括中國大陸對九段線內海域的歷史性權利主張不具法律依據、南沙群島不存在符合《公約》定義的島嶼等,太平島因而被認定為不能主張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岩礁。馬英九和蔡英文政府對於兩岸關係的立場與認知原本就存在差距,連帶牽動新舊政府關於南海主權、U形斷續線和太平島用途的不同詮釋與運用。因應中、美以南海做為擂台的大國角力競技,台灣如何拿捏才最為有利,同時也左右政府的南海政策與戰略選擇。南海仲裁結果出乎馬、蔡政府意料之外,戰略誤判與挫敗深值檢討,因應仲裁的進退攻防更有許多經驗教訓有待學習,後仲裁時期也有甚多挑戰橫亙在前…。延續2015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本章首先分別勾勒2016年馬、蔡政府南海政策作為的脈絡與輪廓,接續提出五項觀察研究重點及政策建議,依序論述分析如次。
壹、 馬政府政策作為
一、 定錨南海和平倡議
馬英九於2015年5月26日正式提出《南海和平倡議》主張。依循2014年《東海和平倡議》的思維軸線,《南海和平倡議》也以「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和平互惠」原則方針,做為台灣在馬主政最後時期的南海政策指導。基於這項指導原則,台灣雖持續強調南海為固有海域與主權,但願意與其他聲索方共同開發南海資源、展開對話合作協商及和平互惠處理爭端,藉以共同維護南海及周邊區域和平發展。
二、 平衡調控應對美陸
馬英九政府謹慎拿捏「親美、友日、和中」策略,一方面需顧慮美國對台灣在南海議題上「少做即是多助」(to do less is to do more)的督促,另方面又要對2015年11月7日馬習會中習近平促請共同維護祖產做出回應,甚至還需直面仲裁庭可能對太平島究竟「是島或礁」做出影響台灣實質利益的裁斷。最終,馬英九及陸委會多次聲明在南海政策上不與中國大陸合作,強調海域議題不與中國大陸聯手,對於太平島「是島或礁」的法理認定與國際宣傳則日漸積極。
三、 拒絕接受仲裁結果
南海仲裁裁決公布前,馬英九及外交部針對南海政策主張曾至少三次發表官方立場聲明,強調台灣不接受南海仲裁結果。就馬英九主政時期而言,台灣官方與中國大陸對於南海仲裁庭裁決的態度與政策取向相似。
四、 馬英九親登太平島
2016年1月28日,馬英九在美方「登島無助南海和平」的批評聲中,以春節前慰問駐島人員、發表南海和平倡議路徑圖、推動太平島和平用途、澄清太平島法律地位等目的,搭乘軍用運輸機首次親登太平島,同時透過媒體親自引證細數該島符合《國際海洋法公約》「是島非礁」的各種條件。不出所料,這些動作引來美國、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的不滿與批評抗議,中國大陸相關評論則給予正面評價,多達數百則傳媒報導也吸引了包括海牙國際仲裁庭在內的國際注意。仲裁法庭2016年2月引用馬英九登島及對島嶼生態描述的談話、照片與媒播,發函菲律賓與中國大陸,要求兩國就台灣主張太平島「是島非礁」及主權聲明表達意見。當時輿論多指情勢發展對太平島地位及台灣均屬有利,認為菲律賓所持太平島不適人居的主張或未能獲得國際仲裁庭認同。
五、 駐島人員遷戶設籍
太平島在1980至1988年間,曾有台灣省水產試驗所11位工作人員將戶籍遷至該島。2016年1月21日駐島護理師初美玲辦理遷籍南沙,馬英九1月28日登島時曾予嘉勉。稍後海巡署發布新聞稿指出,駐島指揮官和護理人員已遷籍南沙,設戶籍地址為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18鄰南沙1號,後續仍有駐島人員申辦遷籍。
六、 支持法庭之友行動
針對菲律賓所提訴案,以及海牙仲裁法庭網站公布、特別是關於2015年11月底仲裁庭實體審理之菲律賓認為「太平島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經濟生活」主張,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部分會員發起組成南海小組據理舉證提出反駁。2016年1月22、23日該小組獲馬政府支持,協同土壤、水質及植被等專家抵達太平島進行實地勘查。2016年3月23日該學會撰寫法庭之友(amicus curiae)意見書正式向海牙常設仲裁法院遞交「太平島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島嶼定義」的重要事實與證據,相關資訊並於學會官網刊載。
七、 安排國際媒體登島
外交部為擴大國際宣傳,以「弘聲專案」為名邀請國際主流媒體於2016年3月23日登太平島實境採訪報導。當天包含CNN、半島電視台、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彭博社及日本共同社與讀賣新聞等,共24家海內外媒體登臨太平島,這是60年來首度開放國際媒體登島、以第一手觀察實地報導太平島戍衛與生態條件。媒體記者在島上親嘗淡水、果蔬、畜養禽類與海產餐點,提供國際社會見證太平島具備維持人類生存條件,直接挑戰菲律賓訴訟團在國際仲裁法庭庭審的說詞。馬英九在媒體返回台北時親自主持國際記者會,再次強調台灣的南海及太平島主權立場。
八、 國際法政學者登島
東吳大學於2016年4月14日舉辦「南海爭議暨國際法研討會」,邀請國際法庭仲裁庭法官Gerhard Hefner、牛津大學教授等國際法學者與會,馬英九亦應邀出席研討會致詞,並表達期望參加口頭審理(oral hearing)意願維護權益。次日,外交部安排這些國際法政學者登太平島參觀,以實地觀察對太平島「是島非礁」做實境判斷。
九、 政府要員登島巡禮
馬政府任期最後一年中,海巡署長王崇儀、內政部長陳威仁、外交部長林永樂、環保署長魏國彥都曾率隊或隨隊登上太平島。在全球矚目的南海仲裁裁決即將出爐、馬英九行將下台、台灣確定即將進入第三次政黨政權輪替之際,馬政府安排郝柏村、毛治國、胡為真、程建人等曾任行政院長、國安會秘書長和外交部長職務要員,於2016年5月5日搭乘軍用運輸機抵太平島,相關行動也透過媒體擴大宣傳。
十、 調整部署捍衛南疆
2016年5月2日媒體披露,太平島原由海巡署派駐一個加強連兵力駐守及執行任務,2015年底碼頭竣工啟用前後又從東沙群島、高雄海巡分隊調派兩艘100噸巡防艇和30餘名官兵進駐,海巡署稍後對外說明證實這項報導。因應南海詭譎多變形勢和漸增挑戰威脅,太平島火力部署傳出可能適度強化,駐島副指揮官也調整為與指揮官相同的上校官階。
十一、 太平島上部署雷達
2016年9月Google Earth衛星影像中的太平島西北角出現神秘結構體,隨後引發立法院和媒體熱議,國防部與海巡署對外均以軍事機密回應。經媒體深入追蹤報導發現,神秘陣地據信應為美製AN/TPS-117遠程預警雷達,該平台陣地係2016年初馬政府時期由國防部秘密建造。這種台灣空軍習稱安宇雷達的美製AN/TPS-117系統,測距370公里、測高30公里,包括中國大陸鄰近的渚碧礁、永暑礁新建機場起降飛機,南沙周邊空域各方動態也在監控範圍,雷達情資透過衛星系統可以即時回傳台灣本島。一般評論普遍認為,太平島部署遠程預警雷達是台美軍事情報合作的產物。
十二、 島礁調查成果發表
2016年5月6日,馬政府主導於台灣大學舉辦「大陸礁層與島礁調查計劃成果發表會」,由專家學者針對海域權益主張與維護、海域局勢發展與史料分析、大陸礁層海域科學調查、東海及南海島礁資料建置、大陸礁層調查作業整合服務、大陸礁層與島礁調查計劃調查結果等主題進行論文發表與研討,藉以呼應彰顯南海與東海主權。
十三、 外交聲明法理維權
馬政府任期最後階段對南海、尤其對於太平島的法理維權行動,愈是投注更多力道。依據外交部官網公布「關於南海諸島之主權聲明及投書」資訊,該部2016年初至5月20日馬英九任期屆滿,總計共發布有關南海諸島主權聲明及投書9則;對照2015年全年7則,數量明顯增加。
貳、 蔡政府政策作為
一、 兩大主張
不同於馬英九政府堅持的南海和平倡議16字指導原則,蔡政府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做為南海政策主張。蔡政府雖然強調絕對會捍衛國家的領土與主權,堅持「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主權」屬中華民國所有,但是關於南海主權、主權在我和U形斷續線內權利主張,實際上卻罕被提及。語言文字用詞表述上的謹慎與細微變化,其實與馬政府的南海政策已經出現分歧。
二、 回應仲裁
2016年7月12日國際仲裁裁決出爐,蔡英文當天晚間隨即表示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主權屬中華民國所有,絕對會捍衛國家的領土與主權,也宣稱絕不接受仲裁結果。針對南海仲裁案,總統府、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陸委會等政府部門均立即對仲裁庭判斷發表聲明或發布新聞稿說明立場。蔡英文7月13日於高雄左營登上即將赴南海巡弋的康定級迪化軍艦發表演說,表示南海仲裁判斷對太平島的認定已經嚴重損及台灣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的權利,仲裁結果對台灣不具法律約束力,囑咐國軍航向南海展現臺灣人民捍衛國家利益決心。她在稍後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也強調太平島是島非礁。
三、 四點原則
蔡英文2016年7月19日主持上任後首次國安高層會議,討論南海仲裁裁決出爐後續局勢發展及新南向政策。蔡英文會中提出關於處理南海議題的四點原則,分別為(一)南海爭端應依據國際法和海洋法,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和平方式解決;(二)臺灣應納入多邊爭端解決機制;(三)相關國家有義務維護南海航行和飛行自由;(四)中華民國主張應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方式處理南海爭端,且願在平等協商基礎上和相關國家共同促進南海穩定,保護並共同開發南海資源。
四、 五項做法
在前述首次國安高層會議期間,蔡英文同時指出台灣應務實採取五項做法,這些做法包含 (一)科學合作,請科技部開放科研名額,由相關部會邀請國際學者到太平島進行跨國性生態、地質、地震、氣象、氣候變遷等科學研究;(二)人道救援,請外交部和相關國際組織及非政府組織合作,推動太平島成為人道救援中心及運補基地;(三)捍衛漁權,強化護漁能量,確保漁民作業安全;(四)多邊協商,請外交部與相關國家加強對話溝通,協商尋求合作共識;(五)鼓勵海洋法研究人才,強化國家因應國際法律議題時的能量。
五、 運補彈藥
國防部長馮世寬2016年6月6日於立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備詢時,主動批露將對太平島運補40機砲、120迫砲等各型彈藥4萬枚。其後雖經釐清彈藥運補目的地是東沙群島,南沙太平島彈藥則是2015年底已經完成運補;但這起意外爆料事件,同時或可間接說明東沙群島及南沙太平島的戰備準備都在漸次補強。
六、 管控抗議
國際仲裁庭公布南海仲裁結果,太平島被判斷為岩礁,裁決幾乎完全向菲律賓傾斜。台灣雖非訴訟對象,也未參與仲裁過程及出席聽證;但消息傳來仍然激起台灣民眾憤慨。屏東東港漁民於是發起「保祖產,護主權」行動,號召各地漁民赴南沙太平島捍衛漁場及宣示主權,同時表達對國際仲裁庭南海裁決的抗議。五艘滿掛國旗漁船所組成的護島船隊2016年7月20日出航,預定7月25日抵達太平島登島取淡水做為具備島嶼條件的證明,未料國防部卻在船隊登島前一日表示「太平島屬重要軍事設施管制區」,登島需提前45天完成申請,經國防部核定後始可登島。最終漁民雖然如願登島取水,但部分媒體也抨擊政府相關部門刁難阻撓和低調軟弱。隨後復又傳出政府部門預備對登島漁民祭出罰則,最後雖因輿論批評而作罷,但政府也再度遭質疑進退失據。
七、 部署雷達
蔡政府延續馬英九任內決策,持續於太平島部署安宇(AN/FPS-117)雷達及發包相關工程設施。2016年7月,中山科學研究院採購資訊網公告招標「南沙營區設施工程」,要求承商在太平島陸岸建設一個RC結構基座,裝設不斷電系統等電氣設施並埋設L波段(L-BAND)信號電纜等。海巡署亦致力提升島上發電能量並建設供電機房。
八、 禁閱史料
國史館新任館長依《政府資訊公開法》和《檔案法》,自2016年8月1日起公布新的「國史館館藏檔案史料開放應用要點」,取消陸、港、澳學者和民眾的閱覽權限,此舉立即招致兩岸史學界不滿和各界批評。國史館對外解釋,該館不能無視檔案主管機關及檔案法規定,以往的寬鬆不設限,其實是未依法行政。該館按照《政府資訊公開法》及2013年檔案局回覆的解釋函,認為在未修法前大陸地區人民不符規定、不得申請應用政府行政機關檔案。2016年年底,國史館回應媒體詢問時則表示,目前對未具申請權之陸、港、澳人士可以經由「請求」方式申請,且有學術交流計畫等特殊情形也得以個案審酌。
九、 釘掛門牌
南沙太平島屬高雄市旗津區行政管轄,島上南沙指揮部綜合大樓門牌為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18鄰南沙1號,島上共有指揮官、護理師等5人設籍。海巡署基於醫療救護、資源補給及人道救援等考量,向高雄市政府申請南沙醫院門牌;2016年8月16日,高雄市副市長、內政部長及海巡署長共同搭機登太平島訪察,並為南沙醫院釘掛南沙2號門牌。
十、 救援演習
為強化及展現台灣在南沙太平島海域海難搜救、緊急醫療後送機制與能力,2016年11月29日,海巡署等單位在太平島舉行代名「南援一號操演」的人道救援演練,以實際操演檢測相關部會協調合作,驗證台灣在南沙海域的「人道援助與災害防救」(Humanitarian Assistance and Disaster Relief, HA/DR)能量,並向國際展示太平島可扮演南海「人道救援中心與運補基地」的功能。操演總計投入3架飛機、8艘艦艇,科目包含「遇險通報與任務分工」、「船舶滅火與人員搶救」、「物資補給與災損復原」、「視訊醫療與專機檢派」及「傷患接駁與緊急後
十一、 紀念特展
2016年12月12日係國民政府收復南海諸島七十周年紀念日。內政部與國史館於12月9日至19日,在國史館共同舉辦「經略南海.永保太平-收復南海諸島七十周年紀念特展」。特展區分歷史經略、南疆鎖鑰和永續太平三大主軸,利用檔案、文物、圖像及影音等陳展資料,介紹國民政府收復南海諸島的重要決策與經略歷程,配合太平島天然風情與人文風貌展覽,讓民眾認識太平島並增強守土意識。蔡英文出席開幕式發表講話,並重申其南海「四點原則」和「五項做法」。
十二、 應對美陸
蔡政府經略南海,仍然必須應對中、美以南海為競技場的大國角力。不同於馬政府的「親美、友日、和中」思維,以及兩岸關係和諧與外交休兵;蔡政府接掌政權後兩岸關係由冷和轉為冷對抗,雙方溝通管道幾乎全然中斷,蔡政府的南海的政策作為也逐漸更向美、日傾斜,而與北京幾無交集或默契往來,更談不上任何合作。其實,在國際仲裁結果公布後,兩岸一致表示絕不接受仲裁結果,中國大陸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曾呼籲兩岸合作,南海議題也一度被認為可能成為啟動兩岸良性互動的槓桿,但最終仍因兩岸關係惡化及双方對南海主權認知與策略各有盤算,北京與台北終究各行其是。
參、 觀察重點與政策建議
一、 南海是政策風向球
馬政府南海和平倡議強調「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16字原則,各聲索方雖然無一附和,但卻仍凸顯台灣對南海的主權主張。蔡政府秉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相關評論則指有意模糊南海主權和U形斷續線,刻意在南海議題上與北京切割。經歷國際仲裁裁斷太平島為岩礁,蔡政府和台灣民眾同聲抗議;但是,台灣在面對「東聖吉16號漁船被扣事件」和沖之鳥礁可否主張200海里專屬經濟區,與日本交涉過程中又被認為過度軟弱。蔡政府關於南海爭端應依據國際法和海洋法、各國有義務維護飛越及航行自由的主張,通常也被解讀為與美、日唱和;尤其,面對中國大陸機艦繞道台灣東岸演訓時,又有北京以武逼統的說法,時常陷入作繭自縛的自我矛盾。台灣的南海政策主張,牽動影響兩岸關係發展,南海、台海和東海的緊密聯動關係,揭示台灣對於南海相關政策課題的管理必須格外慎重。
二、 太平島是戰略槓桿
太平島部署測距370公里、測高30公里的安宇雷達,監控範圍涵蓋中國大陸的永暑礁和渚碧礁、以及各方在附近南沙群島海域的活動。相關評論認為,該雷達雖可提供台北衡山指揮所即時情資,但顯然更著眼於順應美國要求及與美軍情報合作分享。對照太平島原有軍事武器裝備,部署安宇雷達尤顯突兀,中、美如在南海發生重大軍事衝突,太平島的安宇雷達系統必然是第一波被摧毀的目標之一,台灣也將捲入衝突而難能倖免。中國大陸國台辦因而直指台灣挾洋自重搞對抗,不利兩岸關係發展。此外,北京也高度注意太平島的用途,蔡政府「南援一號操演」和促銷太平島做為南海人道救援中心與運補基地,其實都難與中國大陸相抗衡:中國大陸在南沙的渚碧礁、永暑礁和美濟礁都各有長3,000公尺以上跑道,美濟礁新建醫院更有三甲醫院(大陸最高等級)各科專業醫護人員及手術設備。如若台灣以人道救援之名而讓美軍使用太平島港口跑道,更容易被揣測解讀為牽引美國對抗中國大陸。相對而言,南海仲裁公布後兩岸皆立即表示不承認、不接受仲裁結果,双方相似立場曾有論者認為或可做為兩岸關係破冰的槓桿,蔡政府今後的南海政策作為是否仍能開啟這項契機?南海存在兩岸互利與合作的基礎,其實端賴蔡政府如何運用。戰略規劃需避免誤判,反之亦宜思考如何才能利用時機化危機為轉機。尤其,面對川普時代的中美競合震盪,台灣的南海政策與方向應如何拿捏,考驗蔡政府執政團隊的智慧。
三、 總結仲裁經驗教訓
南海仲裁結果震撼兩岸,台灣民眾尤其對太平島被判斷為岩礁的裁定震驚難耐。台灣既非被訴對象,甚至未簽《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或參與仲裁,居然意外遭蒙重創。馬政府曲意配合美國、刻意避開北京合作呼籲,最後半年任期雖對太平島著力甚深,仲裁庭卻仍裁決其為無法維持人類長期居住、無自體經濟生活的岩礁,不能主張概約12倍於台灣全島面積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台灣儼然蒙受主權利益重大創損。此外,政府珍藏多年的歷史文檔在南海仲裁決戰的關鍵時刻形同廢紙,馬政府始終未能適時、適切、適擇部分重要有力證明南海主權歸屬的歷史文件遞送仲裁庭,或運用「適當方式」訴諸國際社會公評,枉費國民政府當年在戰亂中仍將中央第一檔案館重要文檔運送來台。蔡政府2016年5月20日接掌政權,迄南海仲裁決於2016年7月12日宣布,期間對仲裁案採取靜坐立候態度,仲裁前一週還呼籲各方應遵守國際法並接受仲裁結果;未料仲裁出爐當晚則立即鄭重表示「完全無法接受,仲裁結果對我國沒有任何法律拘束力」。無論是馬政府或蔡政府,面對南海仲裁明顯都經歷嚴重戰略誤判、震撼與挫敗。政府各部門、學界及相關智庫,都有必要總結南海仲裁期間進退攻防的經驗教訓,從中學習認識政策作為的利弊得失取捨,做為因應未來重大國安危機管理的參考借鑒。
四、 循法經略安全要題
台灣2016年12月舉辦「經略南海.永保太平-收復南海諸島七十周年紀念特展」,70年前國民政府派艦收復南海諸島,台灣於1956年重新駐軍太平島迄今也已61年。超過一甲子在南海累積經營的努力,最終管控的南海島礁卻寥寥無幾,太平島在國際仲裁判斷中也被認為不符法定島嶼地位。南海六方聲索、占島據礁分庭抗禮,自然與國共內戰、台灣處境艱難及無法擁有排他控制權有關。冷靜客觀檢視仲裁裁決文,擱置諸如仲裁庭政治操弄、判決偏頗和島嶼認定條件嚴苛等議論,以太平島現況對照仲裁庭裁決書之舉證判斷,仍然有助發掘問題癥結。茲摘錄並修訂筆者2016年9月發表的「南海仲裁之太平島裁決」專文之一段評述,藉以彰顯依循國際法前瞻經略管理國安議題的重要性。
太平島是南沙唯一有淡水的最大天然島嶼,具備維持人類生存所需的一些條件;但是,其整體經略管理與開發必須與國際法、尤其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於主權或島嶼法定條件結合,才能具體有效強化「是島非礁」的認定。事實上,台灣歷年關於太平島的經營管理與開發,若干程度上反映出國際關係、安全與戰略概念鏈結鬆散,尤其是國際法、國家安全、國防軍事之間的接榫不夠前瞻精準密實,最終影響國際仲裁庭對太平島法定條件的裁斷。仲裁庭從歷史與相關研究報告舉證質疑,最終認定太平島是自然狀態下「無法維持人類長期居住,亦無本身經濟生活」的海洋地物,不符島嶼條件,不能主張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五、 應對後仲裁期挑戰
南海仲裁裁決結果雖已公布,但後續應有那些適切作為亦值得思考。例如,關於政府典藏南海歷史文檔和太平島的實質條件,是否蒐集整理有力證據駁斥國際仲裁庭裁斷並訴諸國際社會公評?太平島在仲裁判斷中被視為岩礁,應與台灣忽略《聯合國海洋法》中對島嶼的條件認定,以及過往經營管理方式未能緊密結合相關國際法有關,這項「是島或礁」的裁斷牽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主張和其他更重要的領土主權利益,未來如何防範易地而在東沙群島重演?南海仲裁出爐後部分學者建議政府迅速劃設太平島領海基線與專屬經濟區範圍以利未來談判,是否應即啟動並研商對策預做準備?重複筆者多年來的呼籲,同時呼應台灣各界強化太平島戰力的籲求,政府如何務實面對南海諸島兼具國土防衛和國土安全多元複式任務的事實,如何正視《衛疆計畫》政治象徵多於軍事可行的實質,適切調整兵力結構與火力部署,甚或將南沙太平島轉型為特種作戰部隊聯合演訓基地,以預防戰爭概念守護太平島安全?南海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 on the South China Sea, COC)據說2017年中或稍後即將通過框架文件,台灣未參與協商,日後船艦在南海海域航行或與他國機艦相遇,是否也適用相關準則?這些都是近期必須重視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Award of 12 July 2016, Website at: https://pca-cpa.org/wp-content/uploads/sites/175/2016/07/PH-CN-20160712-Award.pdf
2. 中央社,「首批太平島住民戚桐欣:當然是國土」,《中時電子報》,2016年5月5日。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505006006-260402。該篇報導指1980年間太平島已有台灣省水產試驗所人員遷籍南沙,並曾召開自治會議。2016年1月馬英九登島後,媒體普遍報導初姓護理師遷籍南沙,並認為係創南沙首例;相關報導請參見黃建華,「女護理師設籍太平島創南沙首例」,《自由時報電子報》,2016年1月30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589412。
3. 南海仲裁裁決公布後,總統府、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陸委會等政府部門均對外發表立場聲明。詳見,總統府,《中華民國政府對南海仲裁案之立場》新聞稿,2016年7月12日。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37701&rmid=514&word1=%E5%8D%97%E6%B5%B7%E4%BB%B2%E8%A3%81。外交部公眾外交協調會,《外交部對南海仲裁案之立場》,2016年7月12日。網址http://www.mofa.gov.tw/News_Content_M_2.aspx?n=8742DCE7A2A28761&sms=491D0E5BF5F4BC36&s=2FE266654F43DD5C。內政部,《內政部對南海仲裁結果之立場》,2016年7月12日。網址http://maritimeinfo.moi.gov.tw/marineweb/LayFrom0.aspx?icase=T02&pid=000000200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陸委會對南海仲裁案之嚴正聲明》,2016年7月12日。網址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15077&ctNode=5649&mp=1。國防部,《因應荷蘭海牙常設法庭仲裁案結果,國防部重申國軍立場,堅定捍衛國家領土與主權》新聞稿,2016年7月12日。網址http://www.mnd.gov.tw/Publish-ForRss.aspx?cnid=65&p=71452&Title=&style=。
4. 胡瑞舟,「台灣的南海政策作為」,劉復國、吳士存主編,《2015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台北:政大安全研究中心,2016年8月,頁63–76。
5. 胡瑞舟,「南海仲裁之太平島裁決」,《中國評論》第225期,2016年9月1日,頁17–20。
6. Graham Allison, “The Thucydides Trap: Are the U.S. and China Headed for War?” The Atlantic, September 24, 2015.Website at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5/09/united-states-china-war-thucydides-trap/406756/
7. Lawrence Freedman, Strategy: A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8. Bill Hayton, “What Does China Really Wa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IKKEI Asia Review, March 29, 2017. Website at http://asia.nikkei.com/Viewpoints/Bill-Hayton/What-does-China-really-want-in-the-South-China-Sea
9. Bill Hayto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Asia,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0. Robert D. Kaplan, Asia’s Cauldro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nd of a Stable Pacific,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4.
撰稿人:胡瑞舟
陸軍備役少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英國皇家聯合國防暨安全研究院(RUSI)客座研究員,現任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收錄於政治大學與中國南海研究院合編《2016–2017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